1. 主页 > 考研信息 >

武汉大学深挖课程内涵、集聚高水平教师、巧妙融合思政元素——全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群”

《武汉大学深挖课程内涵、集聚高水平教师、巧妙融合思政元素——全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群”》到底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由我们自成学历信息网小编把收集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刚刚过去的虎年春节,武汉大学南极中心硕士研究生陈帅均是在科考船上度过的。2021年11月,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队出征,陈帅均随队出发,接过了学校参与南极科考的接力棒。

陈帅均的武大时光,一直沉浸在院士们的谆谆教诲中。他读大一时最喜欢的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就是由6位院士、4位教授联袂讲授的,已有25年历史。

“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一代代测绘学子走上了科研之路。从珠穆朗玛峰到遥远太空,从南极科考到遥感卫星,都有我们的身影。”陈帅均说,科研报国的接力棒代代相传,自己跑好这一棒义不容辞。

近年来,武汉大学全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群”。校长窦贤康院士积极倡导并亲身示范高端人才给本科生上课,用魅力课堂吸引学生,用大师风范培育学生,用家国情怀激励学生,书写着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武大答卷。

课程内涵往“深”里挖

在武大,专业课堂上出现了浓浓的“思政味”。

“大家是否知道,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标准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在贵州省凯里市湾水镇鱼良村村部会议室里,武大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吕普生向在座的村干部和学生们发问。

把课堂搬到乡间田野,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鲜活思政元素,是吕普生和同事们的实践探索。

“在绿水青山的苗家土寨和村民一起上课,我更明白了乡村振兴的要义,明白了自己身上的担子。”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王跃从这样的课程设置中领悟到,新时代青年应当用理论赋能实践,真切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立了校党委书记、校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韩进多次深入课堂听课,与任课教师切磋教学方法,强调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道路,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2021年3月,学校率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以课堂改革为抓手,通过专家讲座、教学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推进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人员双向交流、内容双向供给”,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发展。6月10日,学校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测绘学概论”等课程入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思政中心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深入学部、学院、专业和课程,与专业课教师一起磨课,做到“一院一策”“一院一特色”,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

学校第二临床学院将“救人”与“育人”相结合,把医务人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生死鏖战经历转化为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为民情怀,使“红色医院”“红色学科”的精神代代传承。

在推出“恋爱心理学”讲座爆火后,哲学学院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师生心理健康需求,打造心理学示范课程“社会心理学”,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档案学基础”中的“数字敦煌”,“大学英语”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住区与城市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一门门课程经过打磨后,以全新面貌与学生见面,课程内容更生动,教学方法更多样,师生互动更频繁,激发出学生的内驱力。

教师队伍往“高”处走

如何鉴别无良商家“舌尖上的化学盛宴”?什么样的衣料兼顾保健和靓丽?发际线越来越高怎么办……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魅力化学”通识公选课,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跟随教师探索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的化学奥秘。

这门课的授课团队由十多位高层次人才组成,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讲授其中的一个章节。在最近一期的课堂上,中科院院士周翔从故事导入,展示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核酸化学生物学”,让学生们了解化学与药学、生物学、医学交叉融合后,对人类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周翔从没离开过两个地方——实验室和本科生课堂。他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除了传道授业,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教师是办好课程思政的关键。“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最优秀的人”,是武大的优良传统和立校之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校充分发挥高水平教师的力量,将价值塑造融入各类专业课程和教学实践,构建全心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队伍。

46岁的中科院院士宋保亮,是“生命科学与技术进展”课程的核心授课教师,常采用专题讲授与小班讨论形式进行教学。“宋老师在课堂上会介绍疾病模型,让我们在有疑之处起疑,鼓励我们探索未知。”回忆当时的课堂,宋保亮指导的博士生胡傲认为那是自己科研兴趣的源头。

从2017年起,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芬兰科学与人文院院士陈锐志在研究生培养中,就将室内定位领域难度最高、测试最严、影响力最大的世界级赛事——PerfLoc,变成了一门专业课程。教师团队带领学生寓学于赛,多次夺得全球冠军。

“以国际顶尖比赛为抓手,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组队参赛,在备赛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陈锐志希望通过一流环境培养一流学生,最终推动一流学科的发展,打造完整的原始创新生态链。

思政元素往“巧”里融

2021年11月29日校庆日,由学校师生主创主演的电影《朱英国》试映,影片深情讲述了朱英国院士从贫寒农家子弟成长为中国杰出杂交水稻科学家的传奇故事,令不少现场观看的师生感动落泪。

生命科学学院2017级博士生罗肖陨是朱英国指导的学生,看过电影后,他更了解了导师年轻时在科研道路上经历的艰难险阻。“支撑导师坚持下来的,是让所有人吃饱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要发扬这种精神,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该片是学校打造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的鲜活“教材”。除了抓好课堂主渠道,学校还充分发挥红色校园资源优势,拓展第二课堂边界,将思政元素往“巧”里融,构建课程思政大格局。

文学院教师张晶组织选修“20世纪中外文学名著鉴赏”课的学生前往学校万林艺术博物馆,参观“东方欲晓——毛泽东主席艺术形象”主题展。该展览由100件与毛主席密切相关的艺术品和文物文献组成。学生们分成小组,从不同维度梳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历史脉络,课堂氛围融洽投入。

“第二课堂和互动教学,加深了我对毛泽东诗词的认识,激发了我对毛泽东诗词以及更多红色文学的学习热情。”数学学院学生林之明说。

学校还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跨学科教师社群“青年教师教学联谊会”的作用,以教学名师讲坛、青年教师圆桌谈、十八栋读书会等为载体,邀请院士、人文社科资深教授、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一起,开展集体备课、联合备课,推动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积极探索完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例如,慕课“从人工智能看意识的本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师生共同参与,从多学科角度畅谈人工智能的发展。

思政融课“马上见”,以“互联网+跨学科+思政”的独特定位,打通院内外、校内外、课内外各类资源,推出《回家:港湾、消逝、呵护》节目,邀请南极科考人员和思政课教师一起,从自我之小家延伸到国家、自然之大家,阐明“家国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目前,“马上见”已经在青年学生和社会公众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积累了一批固定读者。有读者评价说:“这档融课连接点很好,挖掘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思政元素,带来了不同侧面更深层次的启发和思考。”

作者:通讯员 肖珊 中国教育报记者 程墨

以上就是自成学历信息网为您收集的有关《武汉大学深挖课程内涵、集聚高水平教师、巧妙融合思政元素——全力打造课程思政“金课群”》的全部内容,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考研的相关信息,可持续关注自成学历信息网(www.zc77.cn)。

声明:本站为成考自考学历交流信息网站,所有信息内容均收集于互联网,本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和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实际情况以当地权威机构部门、院校公布的信息为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