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学农更爱农 学农愿从农》到底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由我们自成学历信息网小编把收集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同学们,毕业后回到家乡,用你们的力量为地方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临近毕业,扬州大学农学院组织毕业生在云端上了“最后一课”,邀请多名毕业后扎根农村一线的校友讲述他们的青春故事。
陶丹虞是该院2018届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放弃城市的工作,主动返回家乡、投身基层,已成为一位“90后”村干部,得到了群众一致认可。
陶丹虞的故事是扬州大学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校以多学科综合优势为依托,在学科交叉、路径融通、资源整合中,着力培养具有深厚情怀、宽博知识、宽厚素质,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来的新型农业人才。
长期以来,“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从农”的怪象是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痛点难题。
为何农业留不住人?在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严长杰看来,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给社会留下了农业是辛苦、落后代名词的刻板印象。此外,农业教育长期聚焦专业技能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开展农业、农村、农民的亲近教育。
不久前,在扬州市邗江区的农田里,扬州大学教授徐辰武为学生讲授统计学专业知识,从眼前的“沃野千里”谈到“大国三农”。“只有将农情国情与专业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讲清、讲明、讲透,学生们才能明晰中国农业发展大势、明了乡村振兴建设重任、明白新时代农林青年的时代使命。”徐辰武说。
有了厚重的情怀,才能学农更爱农、学农愿从农,而这离不开宽博的知识支撑。为了更好地培养“顶天立地”的综合素质人才,扬州大学从实践与科创双线发力,一方面创新构建了“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实训实践、创新实践、生产实践”5个递进式实践体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进团队、进项目、进实验室,打造集遴选、培育、竞赛、孵化于一体的“双创”指导“耘创空间”,全面锻造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时代在进步、行业在发展,农科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改革创新。”严长杰介绍,2021年起,扬州大学农学院正式启动四年一贯全程导师制,为每一位本科新生分别配备一名专属导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实践实训、创新创业等提供全程化指导,引导和帮助学生坚定专业信心、培育“三农”情怀、增强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校内,更应“走出去”。自2010年起,扬州大学农学院先后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开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采用订单式校地联合方式,为两地定向培养400多名复合应用型人才。
据统计,今年已毕业的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实践团成员中近80%选择继续投身农业,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董鲁皖龙 通讯员 王一凡
以上就是《扬州大学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学农更爱农 学农愿从农》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考研的相关信息,可持续关注自成学历信息网(https://www.zc77.cn/)。
声明:本站为成考自考学历交流信息网站,所有信息内容均收集于互联网,本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和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实际情况以当地权威机构部门、院校公布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