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考研信息 >

河海大学:“河”力助推乡村振兴,“海”续山海情缘

《河海大学:“河”力助推乡村振兴,“海”续山海情缘》到底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由我们自成学历信息网小编把收集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一、摘要

河海大学自2018年新增陕西省石泉县志愿服务点以来,已派出3届共17名研究生志愿者开展支教和志愿服务工作。2020年,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汇点上,河海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握好脱贫攻坚“接力棒”,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紧扣教育帮扶、党建引领、自身建设、志愿帮扶、矩阵宣传五个方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河海到石泉,从秦淮河畔至秦岭脚下,他们将河海精神、志愿精神的种子播撒在了这里,将涓滴之力汇聚成青春“河”力,助推乡村振兴,“海”续山海情缘。

二、背景

自2012年开始定点帮扶陕西省石泉县以来,河海大学始终将定点帮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石泉县资源禀赋和需求,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助力当地脱贫攻坚。面对精神扶贫等难点问题,学校多措并举构建完善“五个一”帮扶体系,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实现扶志与扶智并举,物质与精神齐彰,助力石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故事

为响应党中央号召,自2012年底定点帮扶石泉县以来,河海大学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投入智力资源为石泉县域发展问诊把脉;投入教育资源助推石泉人才培养根植厚土;投入社会资源助力石泉产业经济蒸蒸日上,使得石泉县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34.98%降到2019年的1.37%。2020年2月,石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河海大学自2018年新增陕西省石泉县志愿服务点以来,已派出3届共17名研究生志愿者开展支教和志愿服务工作。2020年,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汇点上,河海大学第八届研支团握好脱贫攻坚“接力棒”,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紧扣教育帮扶、党建引领、自身建设、志愿帮扶、矩阵宣传五个方面,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帮扶注入乡村振兴“原动力”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研支团始终秉承“扶贫先扶智”的实践理念,努力做好教育扶贫这件“天大”的事,他们坚持“重教勤学、求实创新”,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更好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六名成员在正式开学前,通过线上、线下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授课技巧、心理引导等教书育人之理;抵达服务地后,争分夺秒地进行备课、磨课以及自我研习,好问决疑,不断提升自我。研支团执教科目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地理、思想品德、体育等8门课程,总计完成课时量近5800节,覆盖学生近1500名。执教期间,志愿者所带学科成绩或居于前列,或进步显著,其中由唐海麟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多次取得同类型班级的第一名。队员们通过实地调研、专题研讨,与当地教育部门一道,着力推动构建涵盖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的全方位帮扶体系,积极参与当地县域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群众在教育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

了解到这里的孩子学习基础非常薄弱,又恰逢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研支团队长王琛制定了“强基础,增兴趣”的教学方案——一方面给孩子们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孩子们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英文歌学唱、文化小课堂、英语小短片、课堂小话剧……通过多种方式争取抓住每一个孩子的注意力,让大家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注重“鼓励式教学”,学生主导,教师引导,让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有获得感、成就感。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快便看到了成效,学生们在课堂上全神贯注,课后作业也完成得十分出色,考试成绩稳中有进。当然,不光是成绩,大家的学习热情和状态也日益高涨,从没有人敢举手,到争先恐后的“Here!(这里)”“Me!(叫我)”,王琛让大家的“进步”成为可能。

同时,研支团以第二课堂为抓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面促进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有机融合,积极响应国家“双减”工作号召,配合学校开展以美术、音乐、舞蹈、体育等为主题的校园比赛、艺术类延时课程及社团活动等24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研支团成员张馨文结合自身特长,在学校成立了民族舞社团,培养学生通过了解民族文化背景和舞蹈风格特点,增强理解力和鉴赏力,提高艺术修养;教会学生通过舞蹈素质训练强身健体,矫正不良姿态,释放压力愉悦心情。在艺术的熏陶下,学生们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提高了审美;在锻炼过程中,大家相互沟通,拓展生活空间,扩大交友范围,师生共同努力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乐园。张馨文用自己的坚持和温暖细心守护着每一个人翩翩起舞的梦想,当谈及成立社团的初衷,她说:“因为了解到学生中有很多是留守儿童或者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所以并不要求孩子们掌握专业的舞蹈技巧,更多的是希望以舞蹈为载体,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用舞蹈打开大家的心扉,让孩子们敢于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从自卑的角落里走出来,鼓舞大家热爱生活,追逐梦想。我们不仅是追梦人,更是这些孩子的助梦者”。

惠浩鸣发挥播音与主持的专业优势,策划经典诵读、诗词大会、汉字拼写大赛等主题活动,指导演讲社团的训练工作,参与控辍保学主题话剧演出;李紫纯带领班级同学开展“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农耕文化”主题劳动实践课程德育特色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唐海麟、周引航通过开设“河海讲堂”为同学们普及水的文化、讲解有关水的知识、演示有趣的物理化学实验……对于这些教学之外的选择,他们总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渺小如我们,虽不是火炬,却可以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平凡如我们,虽不是英雄,却可以有一份心、出一份力”。

党建引领点燃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研支团充分利用石泉县红色资源,立足实际,在学校团组织中广泛开展重走红色路线、寻访红色故事、诵读红色经典、唱响红色歌曲、观看红色电影等主题团日活动;参与组织“青春打卡学党史,致敬建党一百周年”等主题竞赛活动,营造比学赶超浓厚氛围;通过“弘扬五四精神·凝聚青春力量·喜迎建党百年”纪念五四运动暨入团集中示范等主题团日活动发挥仪式教育感召作用,凝聚团青活力,传承红色基因,引领童心向党,赓续红色血脉。

自身建设锻造乡村振兴“桥头堡”

加强自身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建设。研支团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四有”好教师为遵循,以“筑梦人”“引路人”为方向,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础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从思政教育着手,通过开展“梦想公开课”、主题研学等趣味活动,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同时,不断加强阵地建设。配合团县委持续推进镇村青春驿站、4点半课堂、团代表联系站、儿童活动之家等团属青少年服务平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更高质的服务。服务涵盖留守儿童陪护、青年就业创业培训、青少年思想教育引领、青少年维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等方面,打造青少年“身边的共青团”;落实青少年关爱帮扶,建立困境青少年帮扶到人、关爱到心工作机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加强苏陕帮扶对接;持续做好困境留守儿童“流动辅导班”,对辖区内困境、留守儿童进行课业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外实践指导等关爱活动;对接河海大学团委开展“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慰问演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辅导等活动。

志愿帮扶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

研支团6名党员人均帮扶1名学困生、1名贫困生、1名留守儿童,扶智扶志深度融合,以教育帮扶持续助推乡村振兴。

在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之前,脱贫攻坚这样的国家战略似乎离研支团成员很远。但当研支团成员来到石泉,行走在蜿蜒的山路,深入田间地头时,才深切地认识到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唐海麟作为班主任,看到班里的困难学生、留守儿童名单时十分震惊,更感慨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不易。同时他也发现,很多学生都心怀梦想,富有担当,没有被现实打败,孩子们勤奋、认真、吃苦的精神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动力。面对这样一群孩子,他在教学上结合自身的物理学习经验,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了有效的教学计划,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自觉性。他在课堂上采取讲练结合的模式,知识点循序渐进,由简入繁,每个知识点之后都有精选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印象,让学生学懂弄懂;同时利用年轻的优势,在课堂上积极与学生互动,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通过喜闻乐见的“梗文化”与他们拉近距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兴趣真正吸引到课堂上来。每天的晚自习,即使没有课,他也会守在办公室里,或谈心,或讲题,给予学生一定的课后辅导。除了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走进同学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成为他弥足珍贵的体验与经历。他通过参加许多校园活动来拉近和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大家对他的称呼也逐渐从“唐老师”变成了“糖儿”“海哥”“唐sir”,而他也把这份亲切感带到了课堂上,让同学们学起来更专注、更放松,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他带的班级每次物理成绩都是名列前茅,有同学从班级40几名考到了班级前5名,还有同学和他约定考第一名作为送别的礼物……

划分层次,精准帮扶,研支团对不同留守方式、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采取不同的帮扶手段,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他们明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是一个长远的任务,在短期内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绝不能急躁冒进,一定要从长期性、全局性来审视问题,并把这种认识落实到工作实施的全过程。

队员们在完成主要教学工作之余,还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了一支以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为主体、全县各级团组织团员青年为先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青年志愿服务队,积极围绕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社会治理、关爱留守、全域旅游等内容,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开展活动400余场次,累计服务时长1100余小时。

他们积极报名参与校门疫情防控体温测量,筑牢防疫安全墙,确保师生健康安全;参加尊老敬老文艺汇演,为老人带去温暖,弘扬爱老敬老美德;上门收购农副产品,帮助贫困户增收;走进建档立卡户学生家中,宣传党的惠民政策,探索合适的帮扶途径;送教上门、与学生谈心,对帮扶学生在心理上给予疏导、行为上给予引导、学习上给予指导、生活上给予帮助,做到核准家庭情况“底数清”、制定帮扶措施“对策清”、建立台账“问题清”。他们以行动之实,生动诠释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

王琛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临时团支部书记,坚持明确角色定位、明确岗位职责、明确服务宗旨,带领团支委切实履行职责,秉承服务宗旨,发挥好项目办与各志愿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以管理制度化、联系常态化、关爱人性化、活动多样化“四化”工作法为抓手,落实项目办、服务单位双向管理原则,持续做好志愿者生活工作基本保障、业务指导及安全管理等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交流座谈会、谈心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业务水平,增强工作本领,丰富业余生活,不断提升西部计划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引领力、组织力、凝聚力、影响力。

矩阵宣传奏响乡村振兴“时代强音”

研支团依托“河海研究生支教团”公众号平台,共推送相关文章11篇,同时结合“西部志愿汇”“中国青年志愿者”“微言教育”“青春石泉”“石泉教育”等公众平台和中国青年网,构建多维度立体式宣传体系,坚持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新思想、传递正能量,为志愿服务营造良好氛围,建树志愿者良好社会形象。

青春与理想同行,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里虽然没有大都市的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但却是祖国和人民更需要的地方,从河海到石泉,从秦淮河畔至秦岭脚下,跨越数千里的山海情谊,鼓舞着每一届研支团承禹志,守初心,激励着他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他们将河海精神、志愿精神的种子播撒在了这里,将涓滴之力汇聚成青春“河”力,助推乡村振兴,“海”续山海情缘。

四、成效

河海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和教育部党组相关工作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统筹学校优势资源和力量,多措并举构建完善“五个一”帮扶体系,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实现扶志与扶智并举,物质与精神齐彰,助力石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效显著。2017年以来,学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近1600万元,帮助引进资金1600余万元,培训基层干部9700余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700余名,购买石泉农副产品1100余万元,帮助销售石泉县农副产品980余万元。2020年2月,石泉县脱贫摘帽,学校先后获评陕西省、安康市和石泉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名干部分获陕西省、江苏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五、经验

共下一盘棋,强化组织领导,取得脱贫攻坚实效。学校不断调整完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树立“一盘棋”理念,层层压实责任,统筹全校上下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校领导16次带队赴定点帮扶县调研考察,召开校地对接座谈会20余次,先后组织647名专家、师生代表等实地考察调研。先后选派3名政治素养高、综合素质好、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中层干部赴石泉县挂职副县长,4名优秀青年干部担任池河镇党委副书记、五爱村驻村第一书记。

齐抓一条线,提升造血功能,拓展产业兴村之源。以“产业开发—生态保护—市场推广”为主线,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摆在重要位置,助力制定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河海大学石泉专家工作站”和“河海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实践基地(石泉)”,投入560万元用于石泉经济薄弱村发展村集体经济;投入80万元用于池河镇五爱村农产品深加工工厂建设;投入50万元用于贫困户种养殖产业发展和农产品认证、线上线下促销活动等;投入60万元共建智慧灌溉示范基地;投入280万元推进当地蚕桑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举办石泉县招商引资推介会并成立石泉县招商中心驻河海大学分中心,牵线11家企业与石泉签订项目协议,引进企业投资2000万元发展陆基循环水养殖项目,帮助引进2家企业在石泉县成立电子社区工厂。邀请校友企业家到石泉分享经济商业模型、投入专利技术研发新产品,邀请石泉企业走进江浙沪科研院所和成熟企业交流,助力石泉依托丝路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搭建电商平台、设立特色农产品展示专柜等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市场,着力推动实现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

树好一面旗,提振精神志气,盘活长效内生动力。强化党建引领,组织19个基层党支部与帮扶县经济薄弱村(社区)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为结对支部送理论、送经验、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指导结对党支部提升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开展结对共建主题党日活动,累计向当地捐赠图书5100册,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捐赠助学金88万元,推进“河海图书馆”“书香校园”和职工之家示范点建设。组织大学生艺术团赴石泉县开展文化汇演,举办改革开放图片展、科学文化知识宣传展,开展“音乐党史”教育,推动党史学习与定点帮扶深度结合。捐资46万元建设中国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举办鎏金铜蚕文化国际研讨会,组织相关专家和5名来华留学生参会,进一步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合育一批人,推进智力赋能,构筑人才蓄水池。依托“河海大学石泉专家工作站”,聘任校内外专家顾问24人,设立科技帮扶项目20项。建设“河海大学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基地”,探索“1+2+3”培训模式,即每年聚焦一个培训主题,理论与实践双轮驱动,来校进修、送教上门和远程培训三种方式互补推进。鼓励请进来“传经”、走出去“取经”,打造“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针对当地水利人才需求,发挥学校专业特色优势,与当地水利局合作举办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专升本、普通专科函授班,招收近百名基层水利系统干部,以差异化、特色化培养提升当地干部职工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结合地域特色,组织专家教授开展全县旅游、中小学心理健康等多个专项培训班,协助当地建立生态旅游、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连续三年累计选派17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赴石泉县开展支教工作,累计派出支教师生340余人次,录取石泉县考生20人。

同拧一股绳,加强协同协作,汇聚多方帮扶力量。借助组团帮扶优势,探索“联盟+”模式,推动由“小组团”向“复合组团”转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石泉县蚕桑产业振兴合作,推动县域内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组团式”消费帮扶,依托“e帮扶”平台,定点购买帮扶地区农副产品。推动成立“江苏好大学联盟”,组织兄弟高校赴帮扶县开展招生宣讲活动,向当地学生宣传优质高校招生政策。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参与“高校农林帮扶联盟”和“高校资源环境帮扶联盟”帮扶活动。汇聚校政企多方力量,牵头与武汉理工大学、常州市金坛区、中电建西北院组建“石泉县定点帮扶联盟”,邀请相关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参会,共同为帮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以上就是《河海大学:“河”力助推乡村振兴,“海”续山海情缘》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考研的相关信息,可持续关注自成学历信息网(https://www.zc77.cn/)。

声明:本站为成考自考学历交流信息网站,所有信息内容均收集于互联网,本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和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实际情况以当地权威机构部门、院校公布的信息为准。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