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小智慧大赋能”助推乡村振兴迈向现代化》到底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由我们自成学历信息网小编把收集的内容分享给大家:
一、摘要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河海大学驻石泉定点帮扶工作组的挂职干部一棒接一棒,通过“小智慧”赋能蚕桑产业,构建“蚕桑+”模式,打造兴桑养蚕省力化、机械化、效益好的主导产业;“小智慧”赋能温室大棚,让传统种植业走向现代化,让乡村更美、农民更富;“小智慧”赋能教育,搭建便捷沟通桥梁,助推人才振兴信息化建设。学校通过“小智慧大赋能”帮扶,形成“种+产+销”全过程现代智慧农业新模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1.5亿多元,助力基层教育智慧化水平迈向新台阶,有力助推石泉县乡村振兴。
二、“小智慧”赋能主导产业,让蚕桑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1. 背景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对习近平主席主旨演讲中提到的一件国宝印象深刻——鎏金铜蚕。它是古丝绸之路的最好证物,来自陕西安康市石泉县——一个因“城南石隙多泉”而得名的城市,被誉为中国的“金蚕之乡,丝路之源”。
石泉县是西北蚕桑产业第一大县、“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中国蚕桑之乡”。2020年,石泉县养蚕量占陕西省30%,生产蚕茧3402吨,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18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
但是,石泉县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紧缺、生产工艺落后、蚕茧质量不高和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驻石泉帮扶工作组通过“智慧赋能”蚕桑产业,构建乡村振兴的“蚕桑+”模式,打造兴桑养蚕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风险低、惠民广的高质量主导产业。
2. 故事
2018年12月,孙彦歆接棒挂任石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孙彦歆是陕西凤翔人,抱着建设家乡的情感与决心,赴石泉任职前就全面了解石泉相关信息,并着手收集整理学校及个人与帮扶相关的资料。任职一个月内,他积极主动开展学习交流和考察调研,逐步熟悉工作业务,很快进入工作角色。他把养蚕业提质增效作为重点帮扶项目之一,经过上下对接,环境智能控制、快装式蚕台、自动采茧和桑叶采摘器等新技术新设备很快被带到石泉,石泉养蚕业开始从纯手工劳动向机械自动化和标准化发展。石泉县池河镇力建村的养蚕户谭小琴表示:“我养蚕30多年,以前养蚕很累,采桑叶,育小蚕,养大蚕,摘蚕茧,每一步都要手工操作,从没想到养蚕还可以自动化。我现在养的蚕是比较多的,一年六七十张蚕纸,光养蚕就可以赚十几万!”
2021年6月,受组织委派,告别刚刚参加完中考的女儿,董涌波踏上了挂职石泉县副县长的帮扶征程。来到石泉县挂职后,董涌波接续关注蚕桑产业发展,持续推进先进技术推广。针对桑园亩均产出不足的问题,他主动联系金坛区在石泉挂职的农业专家一起攻关,先后解决土壤选择、菌包制作、温度控制等一系列难题,最终实现桑园套种羊肚菌技术突破。2021年底,石泉利用桑园闲置期成功套种羊肚菌40亩,实现亩产鲜菌800斤以上,亩均增收2万元以上。
3. 成效及经验
2018年至今,河海大学先后投入280万元,在石泉4镇6村实施石泉县高校蚕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除了资金投入,河海大学还发挥学科优势,对蚕桑工具进行技术升级、创新蚕桑技术,提高农户们的养蚕效率,促使他们有余力从事新产业,成功脱贫致富。“小智慧赋能”实施以来,蚕桑产业已成为县域链条完整、体系完备、效益明显、惠农广泛、文化厚重的特色主导产业和乡村振兴支撑产业。
三、“小智慧”赋能温室大棚,让传统种植业走向现代化
1. 背景
河海大学定点帮扶村石泉县五爱村,村域面积1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870亩,主导产业以果蔬种植为主。但是村内80%劳动力外出务工,当地面临耕地无人耕种、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不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帮扶工作组探索为温室大棚智慧赋能,让传统种植业走向现代化,让乡村更美,农民更富。
2. 故事
2019年7月,李晓东作为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开启了帮扶之旅。启程那天,正是他的爱人和两岁孩子回国之时,一家人擦肩而过。秉持“只要组织需要,我会坚决服从,努力把扶贫工作做好!”的信念,躬身无言、实干有声,他在秦岭的大山深处用实际行动兑现着承诺,从“高等学府”到“田间地头”,从“扶贫新手”到脱贫攻坚“智慧能手”。他发现村里的种植大棚和其他农作物的灌溉管理仍然以人工为主,于是积极与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智慧农业的专家对接,将学校在智慧农业方面的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到“智慧大棚”建设中,并部署云端灌溉施肥管理系统,走出农业种植智慧灌溉新模式,实现灌溉管理全过程的科学化与智能化。
2021年9月,辛绍权告别10岁和4岁的两个孩子,怀着“踏破双足为人民谋幸福”的追求,走向了石泉县五爱村第一书记工作岗位。辛绍权走进五爱村田间地头,和农户共同探讨科技致富的方法,把创新种植现代化放在突出位置,引进荷镜金蚕农旅融合公司,实现“景区+园区+工厂+农户”的集体经济新型发展模式,打造现代化“智慧果蔬采摘园”。他积极联络金坛农业局专家、常州金禾科技有限公司科技人员,请他们到实地研究提高智慧大棚智慧化水平的方案。在实现自动实施一体化智能水肥管理的同时,智慧大棚可记录和展示灌溉、施肥、气象、土壤、作物图片等信息,并且支持种植、修枝、打药等农艺措施的日志录入,实现作物生产的全过程信息溯源。此外,智慧大棚还实现智能决策,利用遮阳网、通风机进行温度、光照、湿度的自动调控,后期将实现氮素亏缺、病虫害监测等方面的功能。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五爱村出现强降雨,辛绍权上岗第二天就投入到紧张的防汛抢险工作当中。强降雨使道路泥泞不堪,被大雨冲断的树枝拦在道路中央,阻断了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辛绍权在疏通危险地段时不慎滑倒,造成面部、手臂和膝盖多处受伤,但他不顾伤痛,冒雨疏通了通往智慧大棚和龙王沟的路段,奔赴智慧温室大棚查看雨情灾情。
3. 成效及经验
截至2022年6月,五爱村4500平方米智慧大棚已经建成,40亩科技采摘园正在施工,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智慧大棚种植的番茄、草莓和西瓜已经挂果,阳光玫瑰葡萄长势喜人。种植大户分片承包了蔬菜、水果黄瓜、番茄和花卉苗圃种植区,前来采摘的人员络绎不绝。2021年,合作社实现增收26.28万元,村民分红16.18万元。
近年来,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产品现代化加工和网络平台销售,帮扶工作组与石泉茗泉商贸公司合作建成五爱农场,通过与村民签订农业订单,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和品牌包装。搨辣子、豆腐干、桑叶茶、桑葚酒、金丝黄菊、彩花生等20余种特色农副产品实现现代化深加工,“五爱优选”商标冠名的农副产品已成功进入“832”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此外,学校汇聚多方帮扶力量,探索“联盟+”模式,推动由“小组团”向“复合组团”转变,牵头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联合开展“组团式”消费帮扶,依托“e帮扶”平台,定点购买帮扶地区农副产品,帮助五爱村生产的各种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四、“小智慧”赋能乡村教育,助推人才振兴信息化道路
1. 背景
合育一批人,推进智力赋能,构筑人才蓄水池。河海大学自2013年与陕西石泉县结对以来,每年派出博士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等赴石泉开展小学支教、水利基础设施调研等活动,近三年互访人数达200余人次。2018年,学校在石泉成立“河海大学石泉专家工作站”“河海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实践基地(石泉)”,并为石泉设立扶贫科研专项课题5项;2021年,建立“河海大学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基地”,培养一批“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学校连续三年累计选派17名研究生赴石泉县开展支教工作,累计派出支教师生340余人次,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在推进乡村现代化中的作用。
2. 故事
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分子,河海大学驻石泉定点帮扶工作组的挂职干部对石泉教育始终有一份特殊的情怀,对石泉的基础教育提升投入了深厚感情。2019年初,孙彦歆到石泉挂职副县长不久,即深入石泉中学调研,对接指导石泉中学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开展名校网络直播课堂、校内名师课堂的建设。看到石泉中学新建的图书馆因缺乏资金还未装修,他立即联系学校援助资金80万元用于内部装修和设备购置,并指导图书馆内部设计和规划,推动实现智慧借阅、智慧管理。2020年11月10日,石泉中学自1940年建校以来的第一座独立建筑图书馆——“河海图书馆”正式开馆。图书馆总面积1238平方米,接入千兆光纤,装有“一卡通”自助借书系统,配备电子墨水屏阅读器80余台(套),网上阅读资源20余万册,可为师生提供借阅、检索、咨询、数字资源等多类型、多层次现代化图书服务。河海图书馆成为石泉中学师生徜徉书海的巨轮,舒适的阅读与学习环境使其成为书香校园、智慧校园的重要载体和标志。为进一步指导学校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师生阅读学习、读书活动开展中的作用,孙彦歆副县长联系河海图书馆党支部到校开展支部结对活动,使学校图书馆成为开展红色教育、书香育人的重要基地。
2021年8月,董涌波带着4名河海大学支教研究生来到石泉中学,详细了解石泉中学的办学情况。经过调研,他发现石泉中学不仅师资短缺,教育信息化建设更是亟待升级,大多数班级还在使用陈旧落后、故障频发的老式白板多媒体设备。针对这个问题,董涌波多方协调,在河海大学和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河海大学、县政府和石泉中学共同筹资投入120余万元,在石泉中学新建36个智慧教室和1个智慧录播室,初步改变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落后面貌。
第一书记李晓东到村工作后,深刻认识到教育引导对于扶心扶智的作用,于是主动为村上的党员上党课,增强大家脱贫攻坚的信心。为提升教育智慧化水平,他协调学校资源,在五爱村村口建成电子智慧大屏。智慧大屏成为村民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的大平台,每到周末,村民们都会围坐在一起观看红色文化教育片。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智慧大屏滚动播放的科学防疫知识和心理疏导常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辛绍权在入户走访中发现,村里有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在家照看,导致放学后“无人教、教不了、不知道怎么教”。为了解决这一教育难题,辛绍权主动与学校对接,借助河海大学教育资源优势,策划河海大学助力乡村振兴“一十百”教育“e帮扶”活动。教育“e帮扶”活动采取“1对1”结对帮扶模式,100名河海大学商学院的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代表与池河镇五爱村100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结成对子,通过“云课堂”、“云视频”、“1对1”云辅导和电子邮件沟通等形式开展帮扶,帮助五爱村的学生解决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守护他们成长。智慧“e帮扶”活动架起了河海大学百名学生与五爱村学生千里“e帮扶”的桥梁,河海学子陪伴村庄里的孩子健康成长,帮助五爱村学生全面发展。
3. 成效及经验
2017年以来,河海大学直接投入帮扶资金近1600万元,帮助引进资金1600余万元,培训基层干部9700余名,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700余名,购买石泉农副产品1100余万元,帮助销售石泉县农副产品980余万元。2020年2月,河海大学先后获评陕西省、安康市和石泉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名干部分获陕西省、江苏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6月,河海大学驻石泉帮扶工作组荣获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定点帮扶的五爱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市级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美丽家园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千年驼铃已远,万古黄沙已逝。2012年以来,河海大学驻石泉定点帮扶工作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一带一路”丝路起源地石泉增添水色,以“小智慧大赋能”助力石泉县全面乡村振兴,助推当地稳步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以上就是《河海大学:“小智慧大赋能”助推乡村振兴迈向现代化》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考研的相关信息,可持续关注自成学历信息网(https://www.zc77.cn/)。
声明:本站为成考自考学历交流信息网站,所有信息内容均收集于互联网,本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和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实际情况以当地权威机构部门、院校公布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