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自成学历信息网小编的了解,清华学子献礼校华诞重温长征精神 清华学子重温文人长征中的大学精神,原来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清华学子献礼校华诞重温长征精神,长征精神是我们华夏儿女应当时刻铭记和学习的爱国精神之一,清华110周年华诞前夕,清华学习重温文人长征中的大学精神献礼母校。具体详情,请见下文。
清华学子献礼校华诞重温长征精神
从长沙出发,经益阳、常德、桃园、芷江、新晃,再过贵州的玉屏、贵阳、镇宁,最后经过云南的富源到达昆明,这并非一条规划之中的旅行线路,而是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文人长征之路。
当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中心师生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在4月中旬,借由“行知中国·人文篇重走西南联大路(贵州站)”课堂,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时,便可强烈感受到抗战时期的文人长征,和自己正隔空相连,这段文人长征中的大学精神,正与自己惺惺相惜。
清华经管EMBA中心师生途经抗战公路“二十四道拐”
1938年2月,为了寻找一个安全的环境组织教学,刚在湖南长沙稳定下来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决定再次转移,目标就是大后方的云南省的省会昆明。
这次转移分三路:大多数教师、家眷及部分女同学乘火车到香港,再渡海到越南后乘火车进入昆明;经济较好的男同学和少数女同学组成了规模最庞大的分支,他们乘火车到桂林,再乘汽车途经柳州、南宁、镇南关进入越南,之后转乘火车进入云南;最艰苦的一路则是从湖南出发徒步走到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团”。
贵州省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刘兴吉介绍,1938年4月11日,西南联大280余名师生抵达晴隆,时任县长张有年宰牛招待联大师生,并举行篝火晚会,在晴隆休整3天后,组织干部群众将联大师生安全护送出“二十四道拐”。全体师生被“二十四道拐”的自然美景所吸引,闻一多先生即兴现场写生、吟诗作赋,这段历史至今仍镌刻在黔西南人民心中。
这段发生在伟大长征完成后不到一年半的大学迁徙,在多年后被冠以了“文人长征”的称号。当时,这个所谓的“湘黔滇旅行团”由260余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11位中青年教师、4名军事教官和队医组成,带队教师中包括多位享誉全国的学者,闻一多、李继侗和袁复礼都在其中。
约3600里路途中,他们每人8公斤行李,踩着草鞋踏入泥泞,一路经过湖南和贵州进入云南,期间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多座崇山峻岭也毫无退缩。
这段68天的旅程是一段爱国之旅,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外交部工作的钱能欣,当时正在政治系学习,他一直相信要发展西南必先了解西南,但也感慨“对西南风土人情记述最多的竟然是日本人”,于是将沿途所见集结成书《西南三千五百里》以了却心中夙愿。
这段68天的旅程更是一段学术之旅,闻一多讲桃花源地名的原始意义,李继侗介绍云南农村的情况,袁复礼讲河流和地貌,哲学心理教育学系学生刘兆吉把收集的两千多首民歌整理成《西南采风录》,朱自清、闻一多、黄钰生都曾为此书作序。
这段68天的旅程,奠定了西南联大最为人乐道的形象,自由的思想、乐观的心态、谦逊的品质和真挚的家国情怀。
时至今日,学校旧址存放的一块重要石碑是杨振宁题词、杨绛撰写的“中兴业,须人杰”。这刚好契合清华经管EMBA“行知中国”的理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陈煜波表示,清华经管EMBA开创的“行知中国”课程,践行知行合一,会通人生悟道与企业管理,融通人文关怀与企业家责任,期望通过这次行走,让企业家同学去体会当年迁徙路途的艰辛,感怀战火纷飞年代的家国情怀,感悟前辈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的精神,在行走中领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刚毅坚卓”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陈煜波(右一)在徒步中与师生参观位于“二十四道拐”附近的“抗战军事展览馆”
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的校歌依然在时空回响。先贤走在这条路上,静坐听雨无畏,无问西东求真。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时光影瘦,岁月芬芳。
如今,清华经管学院EMBA学子,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穿越深邃的历史时空,再次踏上西南联大之路,用脚步丈量世界,用匠心行知中国。沿途中,仿佛仍依稀可见西南联大师生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风雨兼程。
清华经管EMBA中心师生在“行知中国·人文篇重走西南联大路(贵州站)”的徒步中
胸怀家国,让新时代企业家无惧征程;使命担当,让清华莘莘学子初心如磐。此番,重走西南联大路,刚毅坚卓历久弥新,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以上是有关清华学子献礼校华诞重温长征精神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伙伴们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可持续关注自成学历信息网(www.zc77.cn)。
声明:本站为成考自考学历交流信息网站,所有信息内容均收集于互联网,本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和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实际情况以当地权威机构部门、院校公布的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