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自成学历信息网小编的了解,《高中离骚教案优秀教案 离骚教案一等奖》,原来具体内容是这样的。
屈原的爱国与才能谁也不可否定,他一生作出了许许多多人口传颂的作品,离骚就是其中一首。下面是自成学历信息网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高中离骚教案优秀教案,离骚教案一等奖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过程:
一、披文入情话屈原
1.抒情名言,导入新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 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与《离骚》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
4.写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前者的说法更可信。
二、倾情诵读知概貌
1.播放多媒体朗读或者教师范读:注意读音(见课件)。
3. 诵读指导
(1) 注意节拍,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长太息/以掩涕兮 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指导: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注意延长,如:悔相道之不察兮——忽反顾以游目兮——
指导:“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九死”“体解”。
(4)注意感情。指导: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4.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5.倾情诵读:自由上台朗读;集体入情齐读;反复自读,熟读成诵。
三、字斟句酌赏文本
合作探究,鉴赏全文: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组7人(1人为组长,6名成员)。
要求: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探究,课堂上小组集体上讲台展示。展示环节为:小组集体朗诵;1-2人指出该段中的重要字词;1-2人翻译;1-2人评点本段主要情感和内容。
分工:第一、二组:第一段;第三、四组:第二段;第五、六组:第三段;第七、八组:第四段。(每段的两个组长石头剪刀布确定展示顺序,第一个上台展示的小组四个环节必须都有,后面的组齐读环节必须有,其他三个环节在前面小组展示的基础上进行更正补充。)
以下仅为展示预设。
(一)鉴赏一段
1.小组合作朗诵。
2.重点字词(见课件)。
3.翻译: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4.本段中诗人描绘品质、表白心志的诗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与王同宗,出身高贵。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诞辰吉祥,尊贵不凡。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名字尊贵,寓意美好。
5.思考:
诗人开篇八句写了什么内容?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内容:
第一段:前8句。自述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作用:
表面上看,好像是屈原的自我夸耀。其实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 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是实现“美政”的人才。
综上所述,身份高贵,先天禀赋加之后文重之以修能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
(二)鉴赏二段
1.小组合作朗诵。
2.重点字词(见课件)。
翻译: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4.本段中诗人描绘品质、表白心志的诗句。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才能美好,情操高尚。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时光飞逝,忧虑希望。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一腔热忱,君王不识。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立志改革,愿为前驱。
5.小结:绘品质。诗人叙述自己注重修身,以提高自己的品德、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这4句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这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君王上进。因此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顺当地转入后文。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诗中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以及剥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比喻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以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而剥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屈原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精勤修德,所坚持皆忠善长久之道。
着重用来比喻自己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毅力。
这样写突出了屈原正直纯洁的人格,充分展示屈原美好的内心世界;同时,比喻的运用,使诗歌形象、含蓄,更具韵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从这两节看,诗人追求的理想是什么?
总的理想是希望楚王能任用贤能,楚国能繁荣富强。具体表现:
(1)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2)加强自身修养,追求美好的品德。
(3)追求真理,坚持政治改革。
(三)鉴赏三段
1.小组合作朗诵。
2.重点字词(见课件)。
翻译:
我揩着眼泪啊声声长叹,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我虽爱好修洁严于责己,早晨被辱骂晚上又丢官。
他们攻击我佩带蕙草啊,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这是我心中追求的东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怨就怨楚王这样糊涂啊,他始终不体察别人心情。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
庸人本来善于投机取巧,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
违背是非标准追求邪曲,争着苟合取悦作为法则。
忧愁烦闷啊我失意不安,现在孤独穷困多么艰难。
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来就是这般。
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各,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
宁愿委曲心志压抑情感,宁把斥责咒骂统统承担。
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这本为古代圣贤所称赞!
4.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内心苦闷,忧国忧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追求美德,至死不改。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愿献身正道。
5.小结:述情怀,揭示“朝谇而夕替”原因(洁身自好,小人诽谤,君王昏庸),表现“九死未悔”的坚定节操。
1.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兮 ”,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 ”?试分析。
原因:自己——高洁自守,坚贞不渝
君王——糊涂荒唐,不察余心
小人——嫉妒诽谤,取巧谄媚
2.这揭露了当时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
君王昏庸、小人当道、世风日下。
3.在这个社会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态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四)鉴赏四段
1.小组合作朗诵。
2.重点字词(见课件)。
翻译:
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迟疑了一阵我又将回头。
调转我的车走回原路啊,趁着迷途未远赶快罢休。
我打马在兰草水边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暂且停留。
既然进取不成反而获罪,那就回来把我旧服重修。
我要把菱叶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织就。
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
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带增得长悠悠。
虽然芳洁污垢混杂一起,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
我忽然回头啊纵目远望,我将游观四面遥远地方。
佩着五彩缤纷华丽装饰,散发出一阵阵浓郁清香。
人们各有自己的爱好啊,我独爱好修饰习以为常。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变,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4.本段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诗句。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修身洁行,不管别人怎么看。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以“好修”为乐,至死不变。
5.小结:省自身。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格。
这个诗节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 ?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
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四、细嚼慢咽析品格
1.屈原热爱楚国的原动力表现在哪里?
帝苗裔,降庚寅,名正则,字灵均。
2.他具有什么样的美好品质?
有内美,重修能,扈江离,辟芷兮,纫秋兰,不吾与,阰木兰,揽宿莽,恐迟暮,乘骐骥,道先路。
3.第三段前四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追求?
明确:哀民生,好修姱。
4.怀有这样高尚的人格追求,在现实中又有这样的遭遇呢?
明确:遭贬斥,受谣诼。
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
明确:君:浩荡兮,不察民;臣:背绳墨,竞周容。
6.面对这样的遭遇,屈原持怎样的态度?
明确:宁溘死、伏清白、悔相道。
7.为什么以“美人”自喻?
(汉代)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
例如: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补充:班昭在《女诫》中云:( 女) 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 忠臣事君同也。
分析:
思夫——渴望报效;受宠幸——君主重用;受冷落——怀才不遇。
美人迟暮——烈士暮年;薄情——君主疏远;弃妇——排挤打击。
示例分析:
《宫词》(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分析:在诗中白居易借被遗弃宫女之口,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且被遗弃的苦闷。
8.“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屈原后悔的是什么?他真的后悔了吗?
明确:政治上的进退,不是放弃操守。
9.文中香草有什么象征含义?
汉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
诗人用华美的香草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德,用鸷鸟不能合群突出自己高大方洁的形象。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诗人用江离、秋兰、蕙纕、白芷等比喻自己崇高美好的德行;被贬黜后处在恶劣的环境中,诗人仍让自己的马缓行在长者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者椒树的山岗暂且休息,自己则依旧以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诗人无论“进”“退”,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九死不悔。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在描述楚国群邪蔽贤、自己处境艰难时,以古来凶猛的鸟和凡鸟不能和群来比喻自己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决心。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茝”“鸷鸟”“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鸷”的形与神,更能被一种深沉的意境吸引,这些幽花、香草和凶猛的鸟不仅把人们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也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品德。
10.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三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四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
明确:前面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后面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11.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他不仅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而且有着鲜明的思想性格。
五、披沙拣金悟规律
问题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 侘 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问题2: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灵修”本意是神仙,此指君王。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比拟自己的美德。以“众女”肆意造谣中伤比拟朝臣对自己的造谣中伤。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鸷”比拟诗人,“鸟”比拟周围群小。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以衣服佩饰比拟诗人的美德。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比拟诗人品德高洁。
六、拓展延伸求提升
1.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抱石沉江,倪是否赞成他的这一举动?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屈原即使出身高贵,他和君王也还是臣子和君王的关系,他的理想也只有在君王的赏识和支持下才能实现,他高尚的节操只有在君王帮他力排众议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时,他便失去了支撑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屈原走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前路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持活下来,因为活着便有希望。另外,他的政治理想虽然无法在楚国实现,但还可以到别的国家去施展。抱石沉江,是一种愚忠的表现。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示?
要点:①身处逆境,坚持操守。②身陷污浊,洁身自好。③心系天下,忧国忧民。④追求真理,矢志不渝。
3.阅读下面的诗歌,分析诗中所描写事物的特点,并体会其深层内涵。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菊》(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屈原的《离骚》中浪漫主义的风格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1)《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
(2)《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
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有关于高中离骚教案优秀教案,离骚教案一等奖的相关内容,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可持续关注我们。
声明:本站为成考自考学历交流信息网站,所有信息内容均收集于互联网,本网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和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实际情况以当地权威机构部门、院校公布的信息为准。